近日,广西省审计厅关于科教振兴基金审计的报告引起了广泛关注。报告中提到,一所区级高校获得了1亿元的财政投资和科研经费,实施了862个科研项目,实现了0个成果转化。1亿元的资金和0个成果的转化,以及两个数字的鲜明对比,在网民中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近日,“某高校亿科研成果转化率为0”的话题冲上热搜,引发热议。怎么回事?近日,广西审计厅发布了一份报告,披露了广西科教振兴基金审计的相关情况。报告显示,广西审计厅对2020-2022年9所区管高校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了审计,发现高校科技成果市场转化率较低。其中,一所高校累计获得科研资金1亿元,实施科研项目862个,实现成果转化0个。(8月6日澎湃新闻)
第十五条项目资金包括医院分配的纵向科研资金、横向科研资金和科研资金。“纵向科研项目”是指国家或湖北省地方财政按照一定程序向医院下达的科研项目。“其他项目”是指省、市非科技主管部门下达的项目,包括省有关部门(局)、市、医院自筹资金的各类项目。横向科研资金是指企业赞助的资金。
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审计厅厅长罗海山在自治区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上发表了《关于2022年自治区本级预算执行等财政收支的审计报告》。报告称,广西审计厅审计了2020-2022年9所区管高校财政补贴高校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发现高校科技成果市场转化率较低。其中,一所大学获得了1亿元的财政投资科研资金,实施了702个科研项目,只有5个项目成果实现了市场转型,占另一所大学的1亿元,实施了862个科研项目,实现了0个成果转化。这个消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让我们讨论一下这背后的原因。
首先,使用科研资金。广西大学获得 1.31 1亿科研经费,但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成果,说明科研经费的使用存在很大问题。一方面,一些低质量项目的发展可能是由于科研资金分配不合理,无法转化为实际成果。另一方面,在使用科研资金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浪费和挥霍,导致资金无法有效地用于科研项目的发展。
在这方面,网民们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质疑800多个项目不能取得成果,令人担忧;有些人认为科学研究需要长期投资,不仅要关注转化率,还要给科学研究更多的空间。不可否认,不同科研类型的市场化前景和成果转化率是不同的,不能一概而论。仅从金额上看,1亿元的科研资金实施了862个科研项目,平均分配15万元以上的一个项目成本可能不离谱。然而,网民们对科研资源浪费的担忧并非毫无根据。
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高校在科研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会有这么多科研项目。根据报告数据,三所高校实施了2075个科研项目,其中811个小型论文科研项目预算资金不足10万元,占39.08%。也就是说,一些高校所谓的科研项目就是发表论文。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强调的是实际问题和具体应用。
事实上,多年前,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引起了舆论的关注。如今,广西的一些高校再次爆出这样的问题,说明这个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网民们对科研资源浪费的担忧并非毫无根据。以新闻中提到的大学为例,1.31亿元的科研总资金实施了862个科研项目,平均每个项目分摊超过15万元,表面上不离谱,如果个别项目由于各种原因没有产生实质性的科研成果是可以理解的,但862个科研项目“集体沉默”是否存在管理不力、资金浪费、挪用等情况。
事实上,多年前,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引起了舆论的关注。如今,广西部分高校再次出现此类问题,说明这一问题至今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网民们对科研资源浪费的担忧并非毫无根据。以新闻中提到的大学为例,1亿元的科研总资金实施了862个科研项目,平均每个项目分摊超过15万元,表面上不离谱,如果个别项目由于各种原因没有产生实质性的科研成果是可以理解的,但862个科研项目“集体沉默”,这不禁问:科研资金投资采用什么样的分配机制,是否存在管理不力、资金浪费、挪用等情况。
在项目资金闲置暴露的问题上,表明高校还应加强对科研项目审批的指导,加强管理,优化科研环境。同时,广西壮族自治区有关部门也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优化对高校科研资金的管理和监督,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报告称,广西审计厅审计了2020-2022年9所区管高校财政补贴高校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发现了高校科技成果市场转化率低、高校科技项目立项重点不够突出、科研项目余额闲置等主要问题。
本站部分内容及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必删!